汉印
| 作者: 两汉画廊
| 阅读 7271 次
| 2012年03月16日 13:17
| 字体
[大] [小]
汉印
汉印, 指汉至魏、晋时期的印章。文字的点画比秦篆简略、明快,结构近于现代楷书,形体变秦篆的长形与汉隶的扁形,多呈方形。其中汉“将军印”和“满白文”,布局方正平直,无板滞、乖缪、纤巧的习气,历来为篆刻家所重。
1.汉至魏、晋时期印章的统称。篆体有别于秦篆,大都方平正直,布局谨严,有独特风格。与秦印并为后世篆刻家所取法。
2.汉制,皇帝、皇后、诸侯王的印称“玺”,列侯、乡亭侯、将军部属、郡邑令长称“印”,列将军称“章”。以印质和印钮、印绶区别地位高低。皇帝玉玺、虎钮,皇后金玺、虎钮,皇太子、列侯及丞相、太尉以下官吏分别为黄金印、龟钮,银印、龟钮,铜印、鼻钮。印绶也有紫绶、青绶、墨绶、黄绶等分别。汉印有铸印、凿印两种,一般文官的印多用铸印,军中为应急需,用凿印。汉代是印章的兴盛时期,汉印为后世金石家所取法。初学治印的人,特别要先学整齐朴茂的汉铸印。

尺寸:常见 数量:2方 价格:协商



到了西汉,印文字形日益方满化,栏界的辅助功用已不存在,相反使印面形式有闷塞之感,所以西汉初期的印章承秦式,尚有栏界,至中期便消失了。看汉印上的文字布置,一个字为一个完满的方形(或长方,或扁方,或正方)如四个字则由四个小方形组合为一个大方形,即印章的整形。这是汉印的基本形式规则。
由于印章的庄重用途,决定了当时的印章必须用古体一篆书。而当时正是隶书盛行的时代,即使写篆书也多少受到流行书体一隶书的影响。因此,当时的许多篆书书迹并未能保持纯正的篆形和篆味,这在各种汉代铜器铭文和刻石篆书中都得到充分的体现,汉代印章也是如此。但也正因为这样,汉代的篆书形成了与前代不同的独自的字形与趣味。
汉印的印文书体,有基本遵循小篆规矩而略有出格者,有多半已为隶书形体而兼有篆意者,也有以鸟虫书作印的。此外,还可从殉葬专用印中见到为数不多的、十分草率的隶书印。在这几种印文字形中,占据主流的则是第一种。
在印面布局中,根据总体要求和各个文字字形的可变因素,或以屈曲回绕的手法以增加线条,或因其字偏旁线条过多而省略某些笔画,均是为了达到字形的完满和总体的方整,从而形成了汉印的字形特色和布局格式,这是汉印艺术形式美的基本特色。
秦代印章,就目前所见,官印均出于凿刻,白文;私印也多为凿刻,白文。汉代印章,西汉宫印多出于铸造,只有将军印和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多为凿刻,均为白文;东汉官印则以凿刻为多。亦为白文。从古印遗存来看,魏晋时的将军印等各种急就章比汉代的更富有天趣。西汉私印在初期也多出自凿刻,白文,而自中期以后铸印渐多。东汉私印有铸有凿,也多为白文,朱文印很少,朱文印到魏晋时期渐多起来。
魏晋印章大多沿续汉印的形式与格调,故传世的这一类魏晋印大多难与汉印明确区分,这与西汉初期印难与秦印明确区分一样。所以历来出版的古印集中往往以“秦汉魏晋”统为一大类,甚至再加上南北朝,而不作确切朝代的划分。在魏晋印章中也确实有许多放在汉印中毫不逊色甚至有胜过之处的佳作,篆刻家们往往也习惯于将它们与汉印一并看待。这些印,实际上可看作属于“汉印”这一篆刻艺术的审美范畴,所以我在本书中所说“汉印”,不只对汉印而言,也包括这一类魏晋印。
中国古代玺印经过滥觞期(新石器时期)、起始期(夏商周时期)、勃发期(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至魏晋时期进入了成熟期。汉代是中国篆刻史最光辉灿烂的时期之一。汉印以其数量、种类的繁多和艺术水平的登峰造极,在印章史上占有头等重要地位,成为后世印章的典范和学习篆刻艺术的楷模。
汉印凝重端庄,形制严谨朴茂,可分官印、私印两大类。官印以白文居多,有铸有凿,文官多用铸印,军中多急就章的凿印,其中尤以凿制的“将军”、“司马”两种官印艺术成就最高。汉代私印中的姓名印则以端庄平正、严谨浑厚为胜。
汉初的玺印在形制上,袭用秦制。据《晋书舆服志》载:“乘舆六玺,秦制也。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汉遵秦不改。”但在现在旧谱中,能见到的汉代官印———汉将军印、侯印、丞印,不论6字4字,多没有界格。据说,这是汉武帝太初元年以后才逐步改变的。王莽篡汉19年当中,留下的此类文物,也精美可观!
汉印铸印的字体,不论朱文(阳文)白文(阴文),都非常工整,平直方正,浑厚古朴,外拙内巧,端凝庄重,方中寓圆,整齐美妙。如四字白文正方印,中间自然显出朱文十字线;若四字长短不一,笔画繁简悬殊,正中会现出一条直线。汉印的朱文印周围的线条与内文的线条都是一样粗细,笔画间隔很均匀。同一方印中有4个字的,也有3个字是白文、一个字是朱文的,或两个字是朱文、两个字是白文的。这叫做朱白相间,必定是朱文的笔画多,白文的笔画少,才如此排列。这种“分朱十二布白”的技巧,是汉印特有的风格之一。汉印凿印,就是在铜面上直接雕凿。这种制法,笔画有粗有细,间隔有疏有密,字形也有倾斜的,自有独特韵味。
秦末汉初兴起了隶书,其碑版文字解散篆形,一改大、小两篆以圆转笔画为主的笔势,而以直挺笔画为主并加以波捺的美化笔势,其书法则有庙堂之气,或雄浑,或秀丽,或遒劲,或飘逸。隶书的兴起,也给汉印带来书体上较大的变化。印文采用的是汉代特有的“缪篆”,它根据秦小篆简化或变化而成,是一种接近于隶书的篆书,字体平正,笔画平直,后世刻印用字往往也借鉴这一字体,所以也称作“摹印篆”。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印章,样式沿袭汉代旧制,人们也习惯地称为“汉印”,只是印文笔势不及汉制,在艺术上略逊一筹。这一历史时期,篆书已少被应用,篆法衰微,书风与秦汉大不相同。魏晋官印承袭汉制,南北朝官印印面逐渐扩大,印文篆体多随形意造,篆法不合六书,具有魏碑的方劲特色。私印则与汉印浑厚的风格较为接近。
至清末民初,流传和出土的汉印,约2万多枚。中国用玉制印,始自东周而盛于汉代。目前,国家或民间收藏的战国、秦汉时期玉印约有500余方,其中汉代的居多。玉印艺术的兴衰与玺印发展相关联。魏晋时代,由于印章艺术的风格开始转变,玉印制作的全盛时期也因此宣告结束。
汉印作为一种独立的形式,它既区别于古玺印式,又不同于宋元朱文形式,随着考古发现和科学认识的提高,汉印主要分西汉、新莽、东汉和魏晋时期,若再细分,西汉时期还可分早、中、晚三个阶段。
汉印垂范后世,对明清两代直至当代印人的典范意义,一是汉印总体风格的审美指导意义,二是它文字的规范和章法的程式。这也是我们从汉印中应该学习的最主要的东西。能书善画,并能兼工诗印,依常人看来有如登天之难。其实不然,善执刀為笔者,必长於书道;书法上佳之人,入画线条方能遒劲有力,此非多餘之事,乃为文人画家之人本身的功课也。
传世数以万计的官私汉印,是汉印风格的载体,每一方印都能传达当时印风的古老信息,都有其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意义。但也应该看到,在汉印风格流行的八百年间,出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印人之手的作品自有风格差异。毫无疑问,水平也会有高下之分。其中会有相当多的作品属于平庸之作,甚至是有缺陷的作品。为了获得最佳效益,临摹汉印时必须根据学习目的选择汉印中的精品作为临摹范本。因此,明确学习目的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