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新动态-“藏老抄新”
| 作者: 两汉画廊
| 阅读 5104 次
| 2012年09月13日 18:30
| 字体
[大] [小]
收藏新动态-“藏老炒新”
厉建华
几年前,无论是收藏者还是艺术品投资者还都按照传统的收藏习惯:一是购买老字画(指民国之前的);二是收藏当代的(指当代名家的)。而当代新秀(指刚展露头角的新人)却很少有人问津。这是因为“名家”业已功成名就,就目前收藏的态势而言,几乎没有什么风险,而“新秀”将来还有一段漫长路要走,大浪淘沙,不知几何,所以有一定的风险存在。这就是几年前,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收藏“老的”,不收“新的”的因素。
目前,收藏家的目光与思维却一反常态,他们把目光瞄准书画界的新人,这里所指的新人不纯粹以年龄而界定的,而是以有没有“出名”而划分的,所谓的“出名”主要指某人的东西收藏群体的大小,也就是指在收藏界的认可度,换言之,收藏群体买你的作品多了起来,并在很大的范围中取得了流通,得到了大众的公认,购买者在交易中获得了实惠,久而久之你就“出名“了,这里不排除炒作。今天我们谈论的——只站在商业的角度来探讨,不评论水平如何!如果细划新人可分为:一是在书画界已经拼搏很时间的,由于种种原因却没有出名的;二是刚出道的新人,甚至有的是刚从院校毕业的学生。
既然是艺术品投资,那就是赚钱,赚钱才是硬道理,所以无论是谁的东西只要能获得利润,便是成功了。记得几年前,有位朋友问我谁谁的东西能不能买,我就告诉他有风险,就因为这位画家是新人,可是这位朋友还是坚持买了,现今已经翻了近8倍。如今,我除了惊叹这位朋友的胆识外,也给我留下深深的思考与启示:收藏与投资,除了具备资金外,还要有一双慧眼与胆识。
纵观当前,全国有好多地区与群体在大量收购新人的作品,当然,不是所有的新人都可以收藏,慧眼能够识出千里马,胆识就是敢于驾驭千里马。通常收藏新人的运行轨迹:发现,调研,培养,包装,炒作,推出,等一系列运作模式。更多是:大家一看这位新人已经推出了,便争先恐后介入了,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位新人岂有不起来的道理。
以苏鲁豫皖四个地区为例,江苏收藏比较保守,大部分收藏本土书画家为主。而安徽与河南除了部分收藏“老的”外,大部分还是以新人为主,要说收藏“新的”最旺盛地区首推山东,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要论书画收藏与艺术品投资,山东在全国也算是第一。所以,在大家的印象中,国内有很多的画家都是在山东运作起来的,在过去,他们也是新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到现在已经是全国名家了,这些当年的新人已由当年的低价位上升到如今的高价位了,市场价从几万到十几万,甚至到几十万的都有。更别说这些画家手里的价位了,现在已经高到一般人买不起的程度了。
据一级市场画廊和二级市场拍卖回应:现在无论是画廊与拍卖经营或是收藏家与投资者购买,其风向标都表明新人作品的销售量与购买量都在大幅度递增。我曾经与多位朋友交流中发现,他们都在把“老的”收藏起来,除非遇到资金极度周转困难,一般情况下不会出手。而大部分资金都用来购买新人的作品,当然,他们还要进行一番的“炒作”,有时还可能要通过一段时间的精心运作,才能达到推出新人的目的。他们抓住新人的作品增长快,出手快的特点,看准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把赚来的钱用来购买老的作品。
在这里还要多赘述二句,有朋友曾经担心这是不是新人东西在炒作,买了以后可能会有水分和泡沫,我回答:会有的,但不可怕,当今盛世,不怕你买贵,就怕你买假。其实想想,现在的名家哪位不是当年的新人呢?试想没有当年推介,他们可能不会成功,至少不会出名的这么快,也许他们还要在黑暗中摸索很长的时间,有的可能会被埋没一生。大家想想,如同一个刚生产出来的产品,你如果不通过包装与推广,大家怎么会知道,又怎么能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牌产品呢?
如今收藏的观念改变了!尝试“以新养老”与“藏老抄新”的新思路,何尝不是一个好的收藏举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