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适
| 作者: 两汉画廊
| 阅读 5794 次
| 2011年05月09日 15:54
| 字体
[大] [小]
高二适(1903—1977)出生于姜堰市兴泰乡小甸址村,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原名锡璜,更名二适,号舒凫、麻铁道人、高亭主人等。一生精研文史、书法,博涉诸家,自出新意,成就卓著,有当代“草圣”之称,与胡小石、林散之、萧娴等并称为“金陵四老”。
高二适 1915年毕业于东台县高等小学,后接任乡国民学校校长,1928年考入上海正凤文学院。1935年至南京,先后受职于国府侨务委员会、立法院简任秘书、重庆朝阳学院教授、南京建国法商学院教授。解放初期董必武南下召贤过南京,章士钊亲笔书荐、未遇。留有寄希望于新政权的诗句“诜眼凝佇路歧旁,有怀奠白言不食……悬知醉醒累臣独,应见召伯憩甘棠”。此后命途多舛。1963年因章士钊力荐,由国务院下达省府,受职于江苏文史馆馆员。高二适少承家学,一生潜心国学书艺研究,深造自得,独学成者。早岁受知本乡前辈戈以振、韩紫石。与赵香宋(熙),于右任多有知交,许为能诗、书有家。中岁师事章士钊,有半个世纪交往,为忘年交。章对高极爱之重之,赞其诗贴挥洒极工,颇类南宫名扎,学问“寝馈功深”,“史实研究”“无漏洞可塞”,斯为“天下一高”。高二适诗出一生,直造精微,言必已出,晓畅唐之村韩刘柳、宋之江西诗派。比重为诗数千篇,留存有诗辙集三百余首。其遗存书贴多有批注题跋,皆颠扑不破语,造诣极深,是遗世最宝贵财富之一。高二适为书取法乎上,深造探求,以草圣美誉闻名于世,有多本书法集(含书评)出版问世。认为章草为今草之祖,习今草应从草录(章草)隶篆入门,则笔法入古、脱俗。年逾五十,主攻章草,广收历代《急就章》传本,考校本,及古残简碑贴字节,排比正章、审核异同,撰写《新定急就章及考证》一书,历时十载,1964年校补定稿,1982年出版,使坠失一千六百余年的章草免遭烟灭,国人惊动。高二适博精国学,晓畅周易,受约为章士钊《柳文摘要》拟定《柳子厚与刘禹锡论周易九六论书后题》及《跋刘宾客天论》二文。章士钊为此有赞许诗句“独虑天书读难尽,高高犹自敞河源”。
高二适在1965年与郭沫若的兰亭真伪论辨中,冒着可为“世人矢的,被人唾嗓”的风险,独持异议、翼翼拟定《兰亭序真伪驳议》文,援据坚确地指出,兰亭序为真非伪。驳文立论精严,字字坚实,切中肯綮。此巍然硕书经章士钊推荐,毛主席助成,一月内二见报刊,海内外传为佳话,几家弦户诵,震古烁今。遗作《刘宾客集注》虽未能公表,章士钊称此集与其《柳文摘要》将并户列入中唐刘(禹锡)柳(子厚)大师讲坛。高二适一生与诗书同命,文如其人,于学问严谨中实,宁根固底,语不犹人,不驰鹜浮名;于事刚正不染,不依违两可,坦荡一生;于友襟期坦诚,良实忠纯;于后学为严师益友,堪为一代宗师。
高二适的书法于章草多有心得,且富创意,并能熔铸古今,以魏晋楷行为基础,取章草之精髓,守钟王之神韵,得汉隶之骨骼,化杨风子之风采,借宋仲温之姿态,创一种一分隶,二分楷,三分行,四分草的高体。他70岁以后的草书有一种古拙而灵动、苍劲而洒脱的风韵。他与当代书圣林散之相善、过从甚密,在江南一带与林老书名并重,誉为一代书豪。散之先生称他道德、文章堪称师表!他生活中大转折的一年是1965年,这一年,郭沫若发表了《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他认为,东晋时不可能有王羲之那样妩媚和秀润的书体;并从文字内容为后人所伪造的观点上彻底否定了《兰亭序》的真实性。 其时,像沈尹默等中国绝大多数书家对“兰亭之争”都缄默不语,唯独高二适先生以其渊博的学识雄强的胆魄,写出了《兰亭序真伪驳议》一文,寄给了与其观点相近的章士钊,章将高文送毛泽东审阅,毛主席看后,认为可展开讨论。在致章的信中说:“笔墨官司,有比无好。”这样,高文得以于1965年在光明日报《兰亭论辩》栏目中发表。随之,引起了一场论辩。当时,给人以启示:搞学术,一定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考释严密,不能以孤证论定某种观点。 如今,事情过去了三十余年,高二适先生在“兰亭论争”中,捍卫真理的那种大无畏精神至今仍闪耀着光辉,并彪炳史册。
最近,在南京东郊发掘六朝墓葬中,出土了东晋名臣高崧墓中一方楷书砖质墓志,这给高先生论证的东晋已有王羲之书体提供了有力的佐证,高二适先生若九泉有知,当可告慰了。为了弘扬祖国文化和向高二适先生学习,姜堰市政府拔专款在市南郊建了一幢高二适纪念馆,2002年又着手扩建二期工程,以期让高二适先生的书法艺传播于海内外。

极品-代表作小字手札 藏品 48*23cm 协商
上款秀峰说明: 原名杨秀峰,后改名杨明,原南京军区司令部管理局管理处处长,文革期间曾任江苏省文联军管会负责人,精鉴赏、富收藏,与刘海粟、吴作人、叶浅予、陆俨少、钱松嵒、亚明、宋文治、唐云、程十发、陈大羽、林散之等老一辈艺术家交谊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