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与欣赏
厉建华
书法艺术,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是独放异采的艺术。追溯汉字的起源,距今约(一般考证)在5000至6000年的中国黄河中游的“仰绍文化时期”。也就是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也就说,汉字通过书法的演变,成为一门艺术。书法在发展的进程中,从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到当代,书法真正成为了“书法艺术”,因为,书法在当代几乎失去了实用性。
书法在发展的进程中,其实是在依赖中或对前者的进化中发展起来的,从"甲骨文"开始的演变中,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商代甲骨文,(公元前13-12世纪,约三千四百年前)是目前可以见到的最早的成熟书法。甲骨文就是刻画在龟壳的文字符号。是1899年王懿荣在一种称为"龙骨"的中药材上发现的,也就是龟壳。而上面的刻画符号,被称作"甲骨文"。最早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出土100000枚之多;上面的刻画符号,有4500个,其中1700个被破译出来。甲骨文内容大多为"卜辞",主要记载着占卜吉凶之事件。也俗称“卜文”。
国内研究甲骨文的学者与书法家很多,现在只列举当书法家代,例如:福建的潘主兰先生,他毕生致力于甲骨文字的研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甲骨文书法作品。因此,潘主兰先生在2001年荣获中国文联与中国书协主办的国家级书法专业学术大奖——“第一届中国书法兰亭终身成就奖。(另一位是启功先生)。这是建国以来书法界首次最具权威性的专业学术评奖活动。潘主兰先生获得此项大奖,被誉为八闽艺坛的殊荣。
再如:江苏的沙曼翁先生,他书写的甲骨文曾在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首届群众书法评比”活动中,以一幅书卷气十足的甲骨文对联在数万件来稿中脱颖而出,成为10名一等奖得主之一。林散之先生观后进行了十分精辟的评价,并即兴写诗称道:
能从汉简惊时辈,文习殳书傲俗儒;
左旋右抽今古字,纵横篆出太平符。
循规矩于方圆,悟空灵之黑白。
将字作画画亦字,此真书道之狡贼。

(沙曼翁先生书写的甲骨文对联,此幅作品藏于两汉画廊)
周代金文,(公元前14-11世纪)金文,又名钟鼎文,是古代青铜器钟鼎等器物上铸造的款识文字,铸器上有“阴”或“阳”。其实,金文在商殷晚期已发展的非常成熟,这里列举有:《母戊方鼎》《《宰甫鼎》、《戍嗣子鼎》。接着还有西周武王时期的《天亡簋》、《利簋》,《利簋》,成王时期的《何尊》,康王时期的《庚赢卣》、《庚嬴鼎》、《大盂鼎》,昭王时期的《令簋》、《令方彝》《召尊》。金文与甲骨文相比较,变化大的特点逐渐显现出来,特别是甲骨文的尖刻感不复存在了。到了西周中期,金文的内容更加丰富,篇幅长的特点显现出来。例如,共王时期的《墙盘》、《永盂》,懿王时期的《师虎簋》,孝王时期的《大克鼎》。那个时期的“大篆书也更显圆匀挺秀”。发展到西周晚期,最著名如厉王时期的《散氏盘》,宣王时期的《毛公鼎》、《虢季子白盘》。这时期是金文的颠峰时代,其特点是“古奥浑朴,凝重大度,肥瘦自若,容与徘徊”。到春秋战国时,诸侯们都在周代金文基础上,“独创自己地方色彩的书法”。例如,《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蔡侯尊》,其字体修长,“颇具装饰和夸张意趣”。可谓‘百花齐放’。
国内研究古文字学的学者很多,例如,山东的蒋维崧先生(1915~2006.7.25),他书写的金文以其特有的风格,独步当代。其最可贵之处,是在于将古文字学研究同书法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将数千年前充满金石气息的青铜器铭文写成富有时代气息和书卷气息的书法作品。

蒋维崧先生书写的金文
秦代石刻文,石刻文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东周时期秦国刻石文字。在10块花岗岩质的鼓形石上,各 刻四言诗一首,内容歌咏秦国君狩猎情况,故又称猎碣。传说中的最早的石刻是夏朝时的《嵝碑》,刻诗文体格调与《诗经》大小雅相近。字体近于《说文解字》所载籀文,历来对其书法评价甚高 。主要作品有:《石鼓文》《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等。
《石鼓文》(亦称《陈仓十碣》、《猎碣》、《雍邑刻石》),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石刻书法,其书体介乎古籀与秦篆之间,结体方整而宛通,风格浑穆而圆活,是由大篆到小篆的转型期代表作。石鼓文在唐朝初年出土于陕西宝鸡,韩愈曾作《石鼓歌》记之,因出土早,所以对后世影响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