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当代已故的十位书法大家
厉建华
在江苏当代已故的书法家中,我总结出十位书法家,不仅是他(她)们代表着江苏书法的最高水平,而且因为这十位书法家:无论在全国的知名度还是艺术市场的认可度都进入了高水平的行列!他(她)们依次是:林散之;高二适;胡小石;萧娴;萧退庵;吕凤子;费新我;刘海粟;陈大羽;武中奇。
林散之在当代被称作为“草圣”或被称作草书大师,他的艺术成就被载入书法史,他的书法艺术影响着当代书坛。解读林散之的书法艺术需要窥探他的人生之路。林散之为书法艺术历练了七十年,最终在耄耋之年才名扬于世,这在古今中外也是很少见得,应该是书法界的奇迹。林散之的成名主要归功于文化巨匠郭沫若和书法大家启功、赵补初鼎力举荐,否则,恐怕林散之最多是位乡贤而被埋没他乡---就不会出现当代的“草圣”了。
林散之的成功除了自己勤奋努力外,还要归功于他的几位老师。有段文字是这样描述的:“林散之从童年时期就酷爱涂鸦,少年时跟南京张青甫学习工笔人物画,练就了绘画的基本功。随后又跟乡亲范培开学书法,那时起‘范先生授以安吴执笔之法,双钩悬腕,中锋竖管’。所以,林散之少年起就积累了扎实的书法基础。又拜拜黄宾虹为师,‘五笔七墨’之秘由此而得。可以说从此时起,是林散之书画艺术的一次重要提升,特别是1933年,又遵黄宾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倡导,这一次‘万里之行’是林散之的书画艺术更重要的突破”。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林散之从黄宾虹那里悟出了“墨法”。 林散之晚年时回忆起学书历程时说:“余十六岁始学唐碑,三十以后学行书,学米;六十岁以后学草书。草书以大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祝希哲为宾。始启之者,范先生;终成之者,张师与宾虹师也。此余八十年学书之大略也。”如果按林散之的说法“六十岁以后学草书”,后人对林散之感觉是“大器晚成”,依我看应该是“水到渠成”,这与他半生的历练是分不开的。 观林散之书法如同秋水老师所评价:“散老惯长锋羊毫,蘸水,后掭墨,力运笔端,墨注纸上,水墨交融,渗化洇散,有意想不到的情趣。锋长则弹强,含墨量多,他以娴熟的手法,提按转折,涩进疾阻,似欹反正,将倒复起,曲处见直,圆中寓方,浓纤长短适度,燥润枯湿合宜,但觉一片化机,满纸精彩。”
林散之的书法非常注重用笔,他作书时常用长锋羊毫毛笔,始终贯穿中锋用笔,力求刚劲而又不失柔美,用笔变化多端令人耳目一新,这与他博古通今,加之深厚的学养历练而成,探索出书法的奥秘,把自己的草书推向了极致,下面的一段文字恰到好处描述了他创作时的特点:“有时行笔缓慢,如作楷书,线条凝重,沉静,枯涩,似春蚕吐丝;有时行笔疾厉,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急转直下,如藤蔓檐,一气呵成。正是这种丰富而微妙的变化,造成雄伟飘逸姿态,磅礴放旷的气势,划沙折股的笔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我们研究林散之就是理解他的书法艺术。
林散之书法的意义要从二个方面理解:一是他于富有个性的“散草”的创立以及相应的技法创造,特别是他在墨法与用笔的全新意境的创造可以说是开三百年来之先河;二是清代与民国碑派书风强盛,盛行书坛且碑派大家辈出,而贴派书风薄弱时,林散之身体力行地走贴派书之路,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启示现当代书家在继承深厚传统的基础上,如何与新的时代共同迈进,是否敢于并能够作出虽是循序渐进,但却是不断地突破性的变革”。而后者更为重要,这就是林散之书法艺术的真正意义!
重新审视或多次解析林散之的书法都有不同的味道,这也许是林散之书法的魅力所在。尽管人们对林散之书法的评价不一,依本人陋见林散之书法应该是得明代董其昌为体,取唐代怀素与东晋王羲之的笔意,融入汉碑的笔法,特别是采用碑的隶法,使林散之的书法有了气势与骨力。如果说林散之书法的精彩所在是“墨法与笔法”,那么所融入“汉碑笔法”则是他书法的精华所在。
古人云:人无完人,金无足金。如果斗胆评价散之书法的不足,那就是他没有达到狂草地步或者说字法没有达到狂草境界。如果按气势相比,远不说与怀素的“狂草”相比,就是与现代毛泽东的“大草”相比也远远逊色,也稍微逊色于现代于右任的“独草”。但,要按墨法与文人书卷气、飘逸的境界林散之要高出毛泽东和于右任很多。这就是各有高低不相同。事实上,对当代草书家确切的评价应是:林散之、毛泽东、于右任成三足鼎立之势。
有人说林散之70年****得比较好,依我分析,70年代是“时代书法”。所谓“时代书法”就是六七十年代为计划经济时代,“全国一片红”,艺术为工农兵服务的时代。那时,林散之的作品大多为毛主席诗词,而毛主席诗词的特点为雄强霸气,林散之当时创作时为了迎合时代和突出主席诗词的特点,所以作品更加突出线条的硬朗,为了写出了势气,又别具匠心的进行章法与细节的处理和安排。那时的创作是为了迎合时代,是那个时期的需要。又因为书写毛主席诗词内容很长---字多,再加之七十年代到现在已过几十年,林散之那时的作品流传至今,已经很少了,"物以稀为贵”---价位也高了起来,所以,现代人都觉得那个时期的作品好。其实,林散之晚年的作品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功力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我们欣赏他晚年的作品时,那种不雕不琢、悠闲自得的创作心态会突显在你的眼帘,作品表现出具有天然浑成的朴厚与洒脱。这与林散之的一生的磨炼和学养的积淀分不开的。所以,我更喜爱林散之先生晚年的作品!
附简介:林散之(1898一1989),江苏江浦县人,祖籍安徽和县乌江。原名以霖,号三痴,后改名散之,别号左耳、散耳、聋叟、江上老人。曾任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画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出版有《江上诗存》、《林散之书法集》。
高二适真正名扬海外的是1965年与郭沫若兰亭真伪的论辨。在那个年代且不论辩论结果,能敢于和誉满中外的文豪郭沫若论辨,尔后,又惊动了毛泽东,这在当时是要需要多大的勇气与魄力,在那个时代,恐怕只有学富五车的高二适才能做到。在六十年代那场中国学术界《兰亭序》真伪论辩之前,知道高二适的人并不多。高二适凭借深厚的史学功底和非凡的学术胆识,力推《兰亭序真伪驳议》一文,理据坚确地指出:"兰亭序为真非伪"。
下面这一段文字简要记录了“兰亭真伪的论辨”:“那是1965年,郭沫若发表了《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他认为,东晋时不可能有王羲之那样妩媚和秀润的书体;并从文字内容为后人所伪造的观点上彻底否定了《兰亭序》的真实性。其时,像沈尹默等中国绝大多数书家对“兰亭之争”都缄默不语,唯独高二适先生以其渊博的学识雄强的胆魄,写出了《兰亭序真伪驳议》一文,寄给了与其观点相近的章士钊,章将高文送毛泽东审阅,毛主席看后,认为可展开讨论。在致章的信中说:‘笔墨官司,有比无好。’这样,高文得以于1965年在光明日报《兰亭论辩》栏目中发表。随之,引起了一场论辩。当时,给人以启示:搞学术,一定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考释严密,不能以孤证论定某种观点。如今,事情过去了三十余年,高二适先生在‘兰亭论争’中,捍卫真理的那种大无畏精神至今仍闪耀着光辉,并彪炳史册。最近,在南京东郊发掘六朝墓葬中,出土了东晋名臣高崧墓中一方楷书砖质墓志,这给高先生论证的东晋已有王羲之书体提供了有力的佐证,高二适先生若九泉有知,当可告慰了。为了弘扬祖国文化和向高二适先生学习,姜堰市政府拔专款在市南郊建了一幢高二适纪念馆,2002年又着手扩建二期工程,以期让高二适先生的书法艺传播于海内外”。
高二适是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他一生精研文史、书法。其书法个性突出,迥出时流,自出新意。后人评论高二适的书法源于章草,以魏晋楷行为基础,“吸收章草之精髓,化钟王之神韵,得汉隶之骨骼,取杨风子之风采,借宋仲温之姿态,创一种一分隶,二分楷,三分行,四分草的高体”。特别是他晚年的(指70岁以后)草书“有一种古拙而灵动、苍劲而洒脱的风韵”。有当代“草圣”之称,与胡小石、林散之、萧娴等并称为“金陵四老”。其实他与当代书圣林散之相交甚密,在金陵与林散之书名并重,誉为一代书豪。高二适书法成就卓著,也与林散之一样有当代“草圣”之称,在当代,高二适与胡小石、林散之、萧娴并称为“金陵四老”或“金陵四大家”之称。
高二适直爽的性格中而透露出孤傲与自负,自称“草圣平生”。甚至对古代“狂草”也不屑一顾,他曾在怀素的《自叙帖》题跋诗中写道:“怀素《自叙》何足道,千年书人不识草,怜渠悬之酒肆间,只恐醉翁亦不晓,我本主草出于章,张芝皇象皆典常,余之自信有如此,持论教汝休皇皇。”高二适虽然对“碑帖”都有研究,但在他的书法创作中却没有碑的意味,这说明在民国碑派书风强盛时,对高二适没有任何吸引。虽然他的书法是帖学一路,出于章草,没有走“二王”的套路或者说没有完全按其路数走下去,所以,对帖学也没有较大的兴趣,这于当时碑帖大家的审美取向完全不同,这样看来,高二适的书法是极具强烈个性色彩,他没有在碑与帖中作出选择,也没有作二者相兼的选择,他的书法完全是自己个性的张扬,走得是不古不今书法之路。
观高二适的书法,感觉小字胜于大字。特别是他的手札和小字长卷更为精彩,而大字作品就显得缺乏气势,线条也略显缺乏质感,这可能是因为高二适不重视碑法和不崇尚大草而造成的遗憾。
附简介:高二适(1903—1977)出生于姜堰市兴泰乡小甸址村,原名锡璜,更名二适,字适父,号舒勇、舒凫、麻铁道人、高亭主人等。任江苏省文史馆馆员。
胡小石在中国当代如果论学问敢与任何人相比,所以说胡小石“是我国学术界学富五车、鼎鼎大名的一代宗师”。可以这么说胡小石是位“全才人物”,他的学问渊博,几乎涉猎到各个领域,而范围之广恐怕后人无人能敌。如果按“家”列举最少是:文字学家、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他博通古文字:尤以“声韵、训诂、群经”为精通;史学:为“史籍、诸子百家”、乃至“佛典、道藏”;文学与艺术更是全面:“金石、书画之学,以至辞赋、诗歌、词曲、小说、戏剧”等。他“无所不通,尤以古文字学、书学、楚辞、杜诗、文学史最为精到”。
在这里我们主要谈的是胡小石的书法。我们先看看后人对胡小石的评价:“近得梅庵北派之真髓,兼受农髯南派之薰沐,远绍两周金文之异变,秦权诏版之规范,汉简八分之宽博……虽师从梅庵,但能得其所失,补其所缺,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对此评论我虽然大可认同,但我还是感觉不全面。因胡小石早年是碑派大家李瑞清的门生---他曾任李瑞清的家庭教师。在那时---民国时期,碑派非常盛行,李瑞清又是碑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有“南曾北李”的美名流传于世。在那时胡小石能拜在李瑞清的门下也算是幸事。所以,我认为胡小石一生的书法受李瑞清的影响最大,这在胡小石的书法创作中不难看出。可以这样说胡小石不但受其影响最大,而且对李瑞清的书法风格几乎全盘继承下来,就连李瑞清的用笔习惯---“颤笔”也吸纳为己用。因为这样,后来胡小石的书法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局限。好就好在胡小石凭借深厚的学养,吸纳了古法,使他的书法在一定程度上有了突破。在胡小石的各体书法中,我认为他的隶书最有新意,他的隶书主要吸收汉简笔意与情趣,在用笔灵动自然中又不失雄强的气势,特别是在他创作的对联中更能体现出来。胡小石的书法创作特别是隶书应超出乃师李瑞清的书法水平,如果按胡小石的学识分析,他的书法水平还会高出现在,只是他受到以上所说的---可能是“学者的理性和拘于师门的守成”,使他在很多程度上受到了“束缚”与“制约”没能“更上一层楼”,不然,凭他“学富五车”的学识,他可能会使他书法水平走向更高的层次,这一点也算是后人对他的遗憾吧。
在“金陵四老”中,要论成名最早当属胡小石,要按在学识的宽广与学术威望,乃至在教育事业的建树也要当数胡小石;要论书法水平的之高,乃至在书法史上的地位,胡小石要低于林散之于高二适,应与萧娴不分上下。
附简介:胡小石(1888-1962)名光炜,字小石,号倩尹,又号夏庐(斋名“愿夏庐”),晚年别号子夏、沙公。原籍浙江嘉兴,生长在南京。1909年毕业于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农博科。历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金陵大学、东南大学、中央大学等校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等职。1949年后历任南京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图书馆馆长。长期从事古文字声韵训诂、经、史籍、诸子、佛典道藏、金石书画之研究与教学,造诣精深。
萧娴是自民国以来涌现出的最杰出的女书法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位女书法家的艺术成就超过她的。萧娴也是现代书坛唯一的以碑学名世的女书法大家。其实萧娴的成功要归功于清代碑学大家康有为。康有为作为中国近代社会改良的政治家---在近代史上之所以大名鼎鼎,主要是“戊戌变法”,这场震惊中外的运动发生在1898年夏秋之交、被概括为“百日维新”的政治变革,史称“康梁变法”。 康有为作为近代政治家,人们只知道他的政治名气或者说书法之名被政治名气所掩盖,其实他的书法成就丝毫不比他“政治成就”差。康有为提倡“尊碑卑唐”、“尊碑抑帖,虽然“感觉偏颇”,但毕竟表现的是他的崇碑情怀,终成碑派大家。
萧娴自幼受家父的熏陶与指导遍习名家墨迹,由于她刻苦,书艺日进。青年时代有幸结识康有,由她临写的《散氏盘》篆书册更受到康有为的高度评价。在册页后面题诗云:“笄女萧娴写散盘,雄深苍浑此才难,应惊长老咸避舍,卫管重来主拈坛。”康有为把萧娴比"卫管",“卫”即卫铄(272--349);"管"即管道升(1262--1319)。卫铄为东晋书圣王羲之的老师;管道升为元初大书法家赵孟頫的夫人,二位都是古代女书家的代表,可见康南海对萧娴的评价之高。那时期,书法大家对萧娴评价四起:于右任在香港报纸称誉萧娴"卫管复生,茂漪再世","女书家中,实罕其匹".后来,林散之有《赠萧娴老人》诗,赞美她的书法和诗词云:“豪情书似康南海,逸气才留郑小坡。”下 注云:“君书学康有为,而词气又近郑文悼,小坡其字也。”郑文悼是 清末光绪举人---他的词体洁旨远,句娇韵美。
萧娴拜康有为门下,得其真传,萧娴是康有为为数不多的入室弟子之一,其后,使她书艺更加精湛。萧娴的书路宽广:“篆、隶、楷、行”皆精,萧娴重师尊道,一生专攻“三石一盘”,孜孜不倦。所谓三石一盘,就是篆书《石鼓文》与《散氏盘》, 隶书《石门颂》,行楷《石门铭》。这就是说,她非常具体地承康有为的衣钵,走碑学的艺术道路。萧娴认为既然是康有为的“入室弟子”,就要虔诚地学习与继承老师的书法。康有为把将魏碑、北碑推到至高无上的位置---奉为书法的圭臬,也是他自己创作实践的追求。追求碑刻“十美”:“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画峻厚、意志奇逸、精神飞动、天趣酣足、骨气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满”。萧娴秉承了其师的书法特点,并融入了自己固有的天赋与女性天生的特质,使她的书法有了继承与创新兼顾。在其后创作的榜书气势雄强,厚拙、大气、豪放的风格一览无遗。
萧娴的榜书一味追求力度与气势,而忽略了笔法与意境,这可能是她认为女性并不比男性差,“巾帼不让须眉”的意识始终左右着她的原因。如果把她的书法与乃师康氏德书法相比较,她只是在力与势方面能乃师相比,而在奔放与开张之处要胜过乃师,也正因如此,她的书法比康氏缺乏的是笔法与意境,气韵也远远不及乃师,这就是上述原因所造成的。 附简介:萧娴 ,中国现代负有盛名的女书法大家,字雅秋,1902年出生于贵阳,号枕琴室主,又号蜕阁,萧娴与梁启超、徐悲鸿、刘海粟一起成为康氏最得意的四位弟子,并与胡小石、高二适、林散之一起被誉为“金陵四大家”和“金陵四老”.她的艺术影响远及日、 韩、新等国。生前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江苏省政协委员。江苏美术馆一级美术师,有《萧娴书法集》等专集出版。
萧退庵是这次推出的十位书法家中年龄最长一位,也是江苏对书法影响力最大的书法家之一,苏州著名书法家沙曼翁就是其高徒之一。萧退庵是清末碑学盛行时,走碑帖结合之路的代表人物,对于当代书法进展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萧娴的大字写得如此惊人,别说是女性做不到,就是须眉能与她比肩也不多见。作为一代女性书法家,萧娴的书法在当代独树一帜,不同凡响,影响后世,这在当代是不多见的。萧娴的书法艺术在当代的书法史留下重重的一笔。
萧蜕庵的书法虽然走的是碑帖结合之路,但,他没有固守不变,没有像吴昌硕,沈曾植,康有为,于右任等崇碑理念那么强烈。他虽然师《石鼓》、《泰山刻石》等碑,但,他只是在结体上有所表现,笔法上取帖的意蕴。从他的书法中不难看出,如果用碑意和帖意相比,帖意的成分要远远大于碑意。他书写时用笔自如,悠闲自得,字里行间流露出自信的心态,字体观是左倾,斜画紧结,实为力度的表现,收笔时隐有隶意,特别是行书字里行间还流露出冲击视觉的禅意。他在《自传》中说:“蜕于书无不工,篆尤精,初学完白,上窥周、秦、汉代金石遗文,而折衷于《石鼓》,能融大、小二篆为一。不知者谓拟缶庐,其实自有造也”。他四体皆能,以“篆尤精”,他说:“学篆书当求秦以上,唐以后不足学。而汉碑额多活泼生动,有奇趣,可以取法”。他的书法一路走来,使他跳出了早年学邓石如一路,而在《石鼓》、《泰山刻石》等碑的内涵中脱颖而出。没有受前辈吴昌硕写《石鼓文》所形成的:笔法老辣而强悍、结体敧侧而修长、霸气十足而缺乏雅韵的影响。他说:“篆书贵圆转自如,贵柔中有刚,贵结构紧凑。必须写的方、写的扁,始是好手”。
如果拿萧蜕庵与于右任、沙孟海、吴昌硕、康有为、沈寐叟等碑学大家相比,萧蜕庵明显缺少一种崇碑情结,不是说他没有吸收碑学的东西,至少没有像上述诸家的崇碑情结那么强烈,致使他尚碑之路始终没有走得太远,从一点来看,萧蜕庵的书法显得有些平淡,虽然他的书法有强烈的个性与显著的风格,但这种平庸的创作始终缠绕着他,使他没有达到更高的高度,这对他来说是一大遗憾吧!
附简介:萧蜕庵(1876一1958),江苏常熟人,又名蜕,初名敬则,一作原名守忠,后改名嶙,字中孚、蜕公、盅孚,别署退庵、本无、退闇、旋闻室主、寒叟、苦绿等。号南园老人有等。萧蜕庵是南社诗人、书家,又参加同盟会,治经史小学,以文字鼓吹革命。辛亥后,萧蜕庵退居不仕,因号退庵。著有《文学探源》、《小学百问》等。
吕风子是现代杰出的书画艺术家、美术教育家和美术理论家。他是全能的画家,山水、花鸟人物皆精。一般的人知道他的人物画得好,知道他属佛教人物画家,又是同时代的文人画人物画家的人比较多。画坛上曾有“南吕北徐”之誉,特别是在20世纪30年代名噪一时。因此,吕风子的书法之名被画名所掩,甚至有人还不知道吕风子会写书法,(这里所指的书法是指“书法已进入高的层次与高的境界”)加之,吕风子过世早等原因,书法作品的传世量比较少,所以,知道吕风子的书法写得好的人少就不足为奇了。高二适、胡小石的作品存世量也相当少,同样存在类似的情况。
在这里值得重提的是吕风子的中国画。有人曾经评价吕风子国画可与当代大师级人物齐白石、徐悲鸿的作品相媲美,其实并不过分,他的画作《庐山之云》在巴黎世界博览会美展展出,被评为中国画一等奖,他是第一个在国际上获奖中国人。他的中国画在法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荣获一等奖,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他是第一个入选《大英百科全书》的中国画家,他也是近代最早办学搞教育的人之一,所以他的影响力在中国影响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他是真正的教育家,可谓桃李满天下,例如刘海粟、徐悲鸿、赵无极、吴冠中等。上世纪20年代,他是唯一的一位“大学院画学研究员”;30至40年代期间,“曾任我国美术最高学府——国立艺专(即中国美院前身)第三任校长,又是当时全国美术展览会唯一的一等奖得主,50年代,任江苏省国画院筹备委员会主任。”为江苏国画院筹备成了作出了贡献。
他的书法取法宽广,甲骨文、金文,权量、诏版、汉魏碑版、两汉竹简、晋唐写经等,都成为他长期临习的对象。《毛公鼎》、《散氏盘》、《石鼓文》,形成了独特的自家风格,有理论家说他创造了“凤体字”或“墨戏派”,本人也非常赞同,如果说他是“墨戏派”,主要是说他的书法没有“入流”或不好划分"流派”。一般人认为书法主要分为两大派---即:一是“碑派”,也就是“碑学”;二是“贴派”,也就是“贴学”。也有人说吕风子是“丑书体”,是追求“北碑”一路的“拙丑”之美,例如:“穷乡儿女造像”等,写作中...................写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