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无量
| 作者: 两汉画廊
| 阅读 4450 次
| 2012年01月19日 18:32
| 字体
[大] [小]
谢无量(1884--1964),四川乐至人。原名蒙,字大澄,号希范,后易名沉,字无量,别署啬庵。 谢无量是20世纪中国十大杰出书法家(康有为、齐白石、李叔同、林散之、毛泽东、沙孟海、沈尹默、谢无量、吴昌硕、于右任)之一。1901年与李叔同、黄炎培等同入南洋公学。清末任成都存古学堂监督。民国初期在孙中山大本营任孙中山先生秘书长、参议长、黄埔军校教官等职。之后从事教育和著述,任国内多所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川西博物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在学术、诗文、书法方面都允为一代大家。著有《中国大文学史》、《中国哲学史》、《诗经研究》、《佛学大纲》、《楚辞新论》、《中国古田制考》、《中国妇女文学史》、《谢无量书法》等。
谢无量先生不以书家自称,他是一个学者,他把书法和诗都作为抒写自己胸襟的一种方式。他真正花费在书法上的时间也多是用于读帖,他与鲁迅是同种类型的“书家”,他们的书法好象是不讲求法,而那些耐人回味的东西却自然随意地从字里行间流露了出来,是学养、天分和对书法传神写意的本质特点的超悟成就了他们的书法。观其书作,一眼看不出看其所宗,反复体味中便发现他同时继承了晋帖的气韵生动和南北朝碑刻书法的质朴自然,同时也受了些沈曾植书法的影响。他的书法无一字毫宕一笔险怪,出以闲逸,又骨健神清、气宇轩昂。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其实用这段话来阐释谢无量书法我想也未尝不可,虽然完全从“法”的角度来讲,其书作中也存在不少任笔为体的地方,但将他的书作同处处讲究法、笔笔讲究来历的沈尹默、邓散木的作品挂于一处时,还是觉得在更高的层次和意义上,那种对比差距确实是较为明显。 可能是被当今社会过度提倡效率、讲求功用、注重结果(所有这些必定造成一种短期行为)所涵盖的原因吧,许多学书人不约而同地将“谢书”作为了直接取法的对象,而他们又从中学到了些什么呢?是雕琢满纸、意纤笔薄,是乍见动目,再寻索然。失去内涵的形式表现对于真与美是最大的抹杀,“谢书”中所体现的东西确也只能从字外而得。
谢先生像
以下为作品展览,勿询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