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大家---萧蛻庵
| 作者: 两汉画廊
| 阅读 5699 次
| 2012年02月01日 11:28
| 字体
[大] [小]
萧蜕庵是经历清朝、民国与新中国三个不同历史的时期的书法大家。先生于1876年出生于江苏常熟,卒于1958年。又名蜕,初名敬则,原名守忠,后改名嶙,字中孚、蜕公、盅孚,别署退庵、本无松、退闇、旋闻室主、南园老人、寒叟、苦绿等。早年曾是南社诗人、参加过同盟会,治经史小学,晚年被聘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著有《书道八法》、《华严字母学音篇》、《文字探源》、《华严字母学音篇》、《小学百问》等。
萧蜕庵先生的书法虽然走的是碑帖结合之路,但,他没有固守不变,没有像吴昌硕,沈曾植,康有为,于右任等崇碑理念那么强烈。他虽然师《石鼓》、《泰山刻石》等碑,但,他只是在结体上有所表现,笔法上取帖的意蕴。从他的书法中不难看出,如果用碑意和帖意相比,帖意的成分要远远大于碑意。他书写时用笔自如,悠闲自得,字里行间流露出自信的心态,字体观是左倾,斜画紧结,实为力度的表现,收笔时隐有隶意,特别是行书字里行间还流露出冲击视觉的禅意。他在《自传》中说:“蜕于书无不工,篆尤精,初学完白,上窥周、秦、汉代金石遗文,而折衷于《石鼓》,能融大、小二篆为一。不知者谓拟缶庐,其实自有造也”。他四体皆能,以“篆尤精”,他说:“学篆书当求秦以上,唐以后不足学。而汉碑额多活泼生动,有奇趣,可以取法”。他的书法一路走来,使他跳出了早年学邓石如一路,而在《石鼓》、《泰山刻石》等碑的内涵中脱颖而出。没有受前辈吴昌硕写《石鼓文》所形成的:笔法老辣而强悍、结体敧侧而修长、霸气十足而缺乏雅韵的影响。他说:“篆书贵圆转自如,贵柔中有刚,贵结构紧凑。必须写的方、写的扁,始是好手”。
萧蜕庵一生清贫,特别是晚年正处在新中国困难时期,几乎过着衣食无落,饥寒交迫的生活,幸有弟子的接济,才使他度过难关。他为人率真,性格孤傲,他在评前贤时说:“吴大澂写得是方了,可是不够圆转、不够流丽;杨沂孙则嫌圆而无骨,结构松弛;吴昌硕则刚有余而柔不足,尤其他那种缩颈耸肩的样子实在太怪了”。他从不故意显示自己,当弟子曾问他别号为什么这么多时?答曰:“为了不求人知”!他孤僻自闭,不善交往,无共同语言者从不来往,唯与李叔同保持往来,这于萧先生好学佛法不无关系,故此,先生的弟子中就有不少是佛家僧人,比如:很有名气的逸溪、闻达和尚等。由于先生这种处事态度和为人性格,虽然当年名噪一时,但,过世后一段时间几乎被人遗忘,所幸有弟子们的鼎立宣传与推介,再加之先生确有此实力,才有今日的辉煌!
萧蜕庵先生作品的市场行情,曾一度不高,一时间作品价位曾低于高徒沙曼翁的作品价位。这可能是他当年的低调和诸多历史原因所造成的。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可,其作品价位逐渐上升。目前, 萧蜕庵先生作品的市场价位每平尺大约3000--5000元,精品还要高一些。随着时间推移,萧蜕庵先生作品价位还要逐年攀升,收藏前景十分看好!
以下二幅作品,乃两汉画廊的藏品与售出作品,今在此发布,以飨读者!


书法大家---萧蛻庵
作者:厉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