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画坛四大家
| 作者: 两汉画廊
| 阅读 8052 次
| 2012年02月01日 11:36
| 字体
[大] [小]
江苏画坛四大家
厉建华
江苏南京,亦称金陵,以悠久的“六朝古都”而闻名于世。这里从古到今涌现出众多的书画大家,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金陵涌现出以傅抱石,钱松岩和陈之佛为首,亚明、宋文治、魏紫熙为中坚的新金陵画派,为这座悠久的“六朝古都”增添了耀眼的艺术光芒!1957年,以傅抱石等为首的一代书画大家筹建了江苏省国画院。并参与组织了著名的两万三千里写生,为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而现在“钱、亚、宋、魏”金陵四大家成为广为流传的叫法,也是新金陵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这次推荐的就是“钱、亚、宋、魏”江苏画坛四大家。
一,钱松岩,1899年 9月11日生于江苏省宜兴县杨巷镇湖墅村,1986年9月4日卒于南京。又名松岩、松喦,40年代曾用名喦庐主人。自幼受家庭的熏陶与影响很大。因父为晚清秀才,并设私塾为业。钱松喦8岁随父学习诗、文、书、画,15岁开始写生。1918年考入无锡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受胡汀鹭影响,钻研石涛、石谿、唐寅、沈周画艺,并接触西画技法。1923年毕业,先后在苏州、无锡等地的中小学及无锡师范学校、无锡美术专科学校任教。1929年创作《寿者相》、《山水》等参加在上海举行的第 1次全国美术展览。1955年任无锡美术协会主席,开始探索中国画传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1957年 6月被聘任江苏省国画院画师,后任院长,同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江苏分会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委员、第4、5、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钱松喦重视深入生活,反映时代,不辞年高体弱,先后10余次外出长途旅行写生。1960年与傅抱石等游豫、陕、川、鄂、湘、粤 6省,后又去皖、鲁、粤、赣等省,在饱览大自然之美的同时,体察新旧社会的变迁。他热情洋溢地绘写现实,并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他的作品,意境深邃隽永,富有生活情趣;构图稳中求变,笔墨浑厚苍茫;强烈的时代气息与民族的传统特色融为一体。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红岩》、《常熟田》、《三门峡》、《三峡灯》、《陕北江南》、《榕谷歌声》、《扬子江上》、《梅园新村》、《黄陵柏》、《黑虎松》、《海角石林》等。1964年在北京举办个人画展,他在推陈出新上取得的优异成就,受到广泛赞誉。晚年多作长城、飞瀑、劲松、名胜,寄寓爱国、爱民和向往美好未来的诚挚情怀。又多忆写早年故乡生活之作,如荆溪老屋、太湖、鹅潭、张公洞、善卷洞。此外还创作一批指画,别具生拙之美。1984年患胃癌动手术以后,仍在南京、宜兴举办新作展览。其中《光明万年》参加第 6届全国美展,获荣誉奖。出版有《钱松□画选》、《钱松喦画集》、《太湖风光》、《塞上春光》、《钱松喦八旬后指画集》、《钱松喦近作选》等11册。理论著作有《砚边点滴》、《指画浅谈》、《学画溯童年》、《壮游万里话丹青》等30余篇(本)。

钱松先生是江苏省国画院第二任院长,他用毕生的努力,在以传统笔墨创造新时代山水画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世人所瞩目。他为中国画突破因袭僵局开创了一代新风,其作品的价格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地稳步上升。1997年秋季由晓辉艺术品拍卖公司在香港举办的大型书画拍卖会上,他的一幅题为《锦绣山河春常在》的大幅山水画力作,以143万港元的落槌价荣登榜首,为其后自己和金陵画派其他大名家的绘画作品在市场上的投资增值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而在在荣宝落槌的2005年春季拍卖会上,其作品《井冈山龙源口》以2,035,000元的价格成交,又一次创下了其作品的拍价新高。
二,亚明,(1924-2002)安徽省合肥市人。他是中国画坛重要流派——“新金陵画派”的中坚推动者和组织者。 他以50余年的卓越艺术实践和成就,在中国美术领域特别是对新时期山水画的发展,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因之被国际权威文化机构誉为当今世界文化名人。亚明主张“中国画有规律无定法”。他提出国画去向应是立足继承民族文化传统,面向生活,融汇外国美术之精华,以促进其艺术的不断拓展。
亚明艺术之作既是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延续,又溢满着新的时代风采。1941年毕业于淮南艺术专科学校,十六岁参加新四军,历任记者、美术编辑、画报主编、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南京大学教授等职,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
理事、美协江苏分会主席,斋名悟园、觉斋、沙砚居。
基于幼时蒙发的绘画兴趣,亚明在抗日宣传工作中,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绘画技术。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后,结识了当地的一批国画家——吕凤子、钱松岩、周怀民、秦古柳。当时美术界非常时髦“取消国画”,他却激流勇退,公开批判这一荒谬观点,并于1953年改画国画。同年到南京,在江苏省文联筹委会负责美术工作,开始了他的美术领导生涯,和吕凤子、傅抱石、陈之佛、钱松岩等一批大师朝夕共处,专攻中国画,擅人物、山水。
1956年,国务会议批准在北京、上海两地建立中国画院,亚明负责了江苏省国画院的筹备工作。因为亚明团结国画家并领导国画创作,使江苏新国画创作在中国美术界异军突起,创作了一大批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使人们看到了传统艺术在新社会的作为,从而赢得了在国内画坛上的声誉。1960年,经亚明组织、由傅抱石领队的江苏国画院一行十三人,开始了在现代美术史有深远影响的二万三千里的旅行写生。
在这次写生活动中,亚明目睹了老画家写生创作的全过程。对他来说,这是一次极好的学习机会,同时又给他以新的艺术启发,感到借人抒情不如借景写心,开始转画山水。当《山河新貌》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引起画坛注意的时候,傅抱石说出了许多老画家的心里话:“时代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而对于亚明来说,当时只是把刚学的传统技法运用到现实创作中。他的《三峡灯火》、《华岳一奇峰》、《华山》作为早期山水画作品,当时的影响虽不如傅抱石、钱松岩,却表现了一种新的气息。他将自己的创作经验总结为:向传统学习,向生活学习。

“文革”中,亚明作为江苏美术界的头号人物,身陷囹圄五年。但是因为他的革命经历,使他成为第一批获得“解放”的画家,并在1973年就迈出了国门,率中国美术家代表团赴越南访问。这正好与他第一次出国相距20年。1953年,他访问苏联后,出版了《访苏速写辑》,为时人所难比。而越南写生之作,又使业内人士刮目相看。十年后,他赴北欧五国的旅行写生,以1985年在北京的展出所获得的赞誉,确立了他外国风情作品的历史地位。如果说在二十世纪美术史上傅抱石开创了外国风情写生和创作这一传统国画所没有的题材,为传统国画的革新探索出一条新路,那么亚明则是拓宽了这一条路。
七十年代后期,亚明开始以古代诗词名篇为题的山水画创作,为“文革”后期的山水画注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他寄希望于一些传统的题材,探求中国画永恒的意境、趣味、气韵,从尘封中找回传统的笔墨,恢复失去知觉的传统笔墨,从而使传统的中国画薪火续传。他不断到北京参与外交使馆、宾馆和国家重要建筑的布置画创作,同时参与筹建中国画研究院,试图通过南北画家的联合再创一个时代的辉煌.
八十年代,亚明的艺术创作进入高峰期。1984年创作的《孟良崮》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1989年创作的《海风》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直至1995年创作了《南京大屠杀》,以他对五十年前抗日生涯的回顾而告别主题性创作。另一代表作《长江万里图卷》,以其精心的构思、宏大的篇幅和细致的刻画、独到的笔墨,成为他一生高峰期的经典之作。
亚明同时又是一位非常注重传统的画家。他从五十年代初画国画人物开始,就背临《步辇图》,继之临李公麟、陈老莲、任伯年。转画山水后,他又临沈周的《关山积雪》,实际上沈周的风格只是为他确立了基本的笔墨结构,而南朝竹林七贤的放迹不拘与五代徐熙的野逸风格,加之40年的南京生活,则为他思想和文化的血脉中注入了遗传的基因。
亚明历年创作,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和被广泛收藏。人物画《货郎图》曾入选在苏联举办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山水画主要有《巫峡烟云》等。中国美术馆收藏有《晨曲》等多幅作品。作品为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日本名古屋博物馆、牙买加国立博物馆、瑞典东方博物馆收藏。多次率团访问外国和在外讲学,1981年和1987年分别于新加坡、日本举办个人画展。出版有《晋明画集》、《亚明近作选集》、《亚明作品选集》、《三湘四水》等。
亚明先生是江苏省美协前主席,在中国画的创作中身体力行地致力于其提出的“法无定法”的绘画主张,尤其是他创作出来的那一批“国外写生图”才情并茂、技艺超群,在国内画坛独树一帜,为中国画的发展和创新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目前其作品的价位正在明显上升。
三,宋文治(1919-1999)、著名山水画大家、新金陵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曾任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美术协会副主席、江苏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江苏省文史馆副馆长、全国文代会代表,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

而被香港收藏界誉为中国现代绘画创新的开拓者之一的宋文治先生,也以其画作清秀细润的面目而收到了雅俗共赏的效果,历来受到海内外典藏界的追崇,作品在艺术市场上十分抢手,画价不断攀升。
四,魏紫熙,1915年出生于河南遂平县,早年毕业于开封河南艺术师范学校,早年曾宗法“四王”,也追师清湘、梅清,新安诸家兼受当时日本画风影响。 数十年来一直从事美术教育和绘画创作工作。1946年,在开封举行个人画展时,河南民报曾发特刊 评介。画家谢瑞阶观展后惊呼:“进步令人咋舌。”当时河南文运会艺术组组长傅恒书则曰:“魏紫熙的山水画可媲美张大千。” 1947年八月受聘河南大学任讲师,九月结识赵望云先生,切磋技艺,深受教益。 1957年同傅抱石等人筹建江苏省国画院。他参与组织并参加了著名的两万三千里写生,成为新金陵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91年,魏紫熙成为江苏省第一批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贡献艺术家终身津贴的画家之一。后在北京举办观摩画展,被誉为“山河新貌”画展,一时轰 动海内外。 曾任江苏省国画院办公室主任,付画师。 参加江苏省文教群英会,被评为省劳动模范。1977年九,十月间与亚明等赴湖南写生,参加“芙蓉国里尽朝晖”画展。 为毛主席纪念堂绘制巨幅国画“黄洋界”。 当选为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连任第五、第六、第七三届。 1978年八,九月带领江苏画家赴东北三省讲学,写生。十二月与亚明,林墉组成中国美术家代表团赴巴基斯坦访问,作画写生。 1979年当选为全国第四届文化会代表,并在会议当中召开的全国美代会中当选为全国美协理事。 1980年被徐州画院聘为名誉院长。四月随江苏省国画院书画家代表团访问日本并写生,作画,展出。当选江苏美协常务理事。 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5年当选代表参加全国美代会。 1987年当选为全国第五届文代会代表。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1988年当选为江苏省劳动模范。同年被评为一级美术师。 1989年当选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1991年终身享受国务院颁发给有特殊贡献的艺术家终身津贴。 六十多年来的艺术生涯当中,举办过十多次个人画展,有大量的作品,文章发表,获奖,被国内外各大艺术馆,美术馆,博物馆收蒇。尚 有《魏紫熙画集》,《魏紫熙画辑》,《魏紫熙山水画谱》,《魏紫熙山水画技法》录像问世。
魏紫熙画作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书画市场,1998年魏紫熙的《天堑通途》以33万元成交,创下当时拍卖的最高价。
去年荣宝公司上拍的《黄山高秋》以38.5万元成交,打破了这一纪录。今年春荣宝公司推出的《鄱阳湖秋色》估价在200万元以上,专家预测,有望创造新的纪录。

魏紫熙先生传统功力之深和治学态度之严谨,历为画界同仁所共识。其于1991年所作的丈二巨画《云起千岩秀》被选送中南海,布置在嬴台涵元殿正厅,奠定了其在“新金陵画派”中应有的地位。目前其作品在市场上已成为了“紧俏商品”。
魏紫熙画作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书画市场,1998年魏紫熙的《天堑通途》以33万元成交,创下当时拍卖的最高价。
在荣宝落槌的2005年春季拍卖会上,其作品《鄱阳湖秋色》以269.5万元的价格成交。该幅山水画是魏紫熙先生1989年在南京创作的,为其众多巨幅山水画中的一幅精品力作。其他作品在荣宝的这次拍卖会上也拍出了不错的价格。专家预测,有望创造新的纪录。
“钱、亚、宋、魏”江苏画坛四大家的作品将成为收藏界的抢手货,收藏潜力会连年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