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书法专卖 国画(油)专卖 徐州书画家 拓片杂项 名人信札 两汉收藏 两汉动态 代理书画
书画新闻 书画展览 鉴别技巧 展会纵览 名家合影 名家逸事 留言反馈 联系两汉 友情链接
名家轶事

遗落徐州十二位书画大家

| 作者: 两汉画廊 | 阅读 10968 次 | 2012年02月01日 12:21 | 字体 [大] [小]
遗落在徐州的十二位书画大家
 
厉建华
 
 
         一百多年来,徐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涌现出众多书画大家。然而,却有不少书画家,因种种原因,未能走出徐州,他们的生命轨迹,就像流星一样,划过星空,在 闪过耀眼光芒后,最终遗落在徐州。
        有人说:李可染如果不走出徐州,就不会成为为今天的大师。此话虽然说得有些偏颇,但,仔细想想,其中也不无道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出徐州的书画家——他们的眼界大开,见到了大世面,更多的机会接触大师级的人物,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锤炼,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有了影响力----特别是得到了重要的“地位”。
       就徐州这些书画家来说,如果单从“书画功夫”来看,也不比成名的大家低,他们往往缺失的是“画外功夫”——“名气”。进一步说可能缺少的是地位、学识、影响力。其实,名家过渡到大家,只是一层“窗户纸”,这层“窗户纸”若能捅破,便成了大家。
        我推荐出遗落在徐州十二位已故书画大家,他们是:(依年龄:从大到小为序)李兰、王琴舫、萧龙士、王仲博、刘惠民、刘梦笔、黄龙、杨墨泉、马南圃、张之仁、李士岩、欧阳龙。 
        之所以选择 以上十二书画家主要是考虑:一是在徐州地区的影响力,二是他们的作品存世量大一些——如果这位书画家作品的市场流通量比较少或是很少见,那么,就缺乏影响力和代表性。基于这一点,哪怕有的书画家“画功”高于以上书画家,这次也没有考虑进去。下面分别对以上十二位书画家进行介绍:
    一,李兰
           李兰应为清代画家,他出生在1861年,卒于1921年,原名毓兰,字芳谷。世居户徐州部山下,是地地道道的徐州人。李兰幼年家境虽然贫寒,但他从小就喜爱画画。他幼年曾得到乡贤张砚田的启蒙,因家境窘迫,得不到家庭的支持,其父特别反对他从事绘画,后来由于李兰的坚持不懈的努力,虽得到父亲同意,但常常遭到其父责备:说他山水“画得山穷水尽”了。这是父亲恨铁不成钢的体现。其实,由于李兰刻苦努力,那时李兰山水画已经画得很好了。后来,李兰为了更加提高自己绘画技艺,经朋友引见又从萧县真武观道士刘云巢学画,为了真正的取得绘画“真经”而入真武观出家为道士。就这一点是值得令后人震惊与赞叹的。
        李兰的一生都奉献了他的绘画事业。在真武观出家为道士时,就确定了他是绘画的奇才,刘云巢曾经多次这样称赞他。后来也确实印证这一点,他中年一耳失聪,自号“半聋道人”,晚年称“聋道人”。      资料记载:“李兰擅长山水,师法清代“四王”(王时敏、王鉴、王 、王原祁),笔墨娴熟。亦工花卉、翎毛、走兽、人物。其“钟馗捉鬼”、“****献寿”甚为传神。后游历四川、广东等地,遍访名山大川,胸中藏有丘壑。尤其受广东“岭南画派”影响,技艺大增,被誉为“江北第一人”。曾被清朝宫廷召为“供奉”,李兰为躲避进京的麻烦,每至夏秋即云游四方,至腊尽方返回徐州”。
       资料还记载:“1914年,李兰的作品参加巴马国际博览会,获银质奖,声名大噪。当时“辫帅”张勋盘踞徐州,知李兰与革命志士韩元方交好,(有资料说:光绪三十一年( 1 905 年) 科举废除, 祁汉云与韩元方、杨勉斋、梁中枢等结伴赴日留学, 考察日本的教育。)并说过张勋的“坏话”,便派兵捉拿“聋道人”。李兰躲到宿迁县钟吾极乐禅院,避开世俗,潜心作画”。
      后来,李兰长期寓居其嗣子李人鉴家宅(今解放路文治巷10号内)。据说:“李宅后园遍植松竹,并有紫荆、紫薇、腊梅多株。李兰于此作画,大多署款“作于听松草堂”。后园中有一小楼,凭窗可风南郊五老峰等七座山峰,故称“七峰山楼”,李兰常于此楼作画。其作品力辟蹊径,不落窠臼,风格独标”。

      据说:抗战前夕,南京博物馆征展收藏书画,曾派专人到徐州索取李兰遗作,将其家藏《金碧山水》取去展出。事后,地方政府曾准备为李兰于“快哉亭”立碑纪事,因抗战爆发未果。李兰对徐州近代绘画艺术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从散落民间李兰的作品中不难发现,他作品几乎大半没有落款,只是钤印。估计原因有三:一是古代画家的习惯;二是历朝历代“文字狱”等造成的影响;三是李兰性格的使然,李兰的性格孤傲,出家为道士,不问世事,甚至被清朝宫廷召为“供奉”,也不乐意,“为躲避进京的麻烦,每至夏秋即云游四方,至腊尽方返回徐州”。所以他的画有很多不落款,除了不让世人所知---给他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外,还有让世人不看落款,就是知道是他的画作,让人猜到只有李兰才能画出如此精美的作品---这就是李兰桀骜不群的性格之一的突出表现。

    
      近年来,李兰的作品越来越受藏家的喜爱与追捧,可能是“年代久远”的原因,李兰的作品在市场上很难见到,所以价位一度攀升,很多时候都出现“一画难求”。由此推断李兰的作品将会有很大升值空间与收藏的历史价值意义。
 
     二,王琴舫,(1889-1959)徐州市人,花鸟画家。早年从事教育工作,擅长花鸟创作。1920年为研究,宣传欧亚美术,曾与王继述(负责人)及阎咏佰,萧龙士,王子云,王寿仁,张金石,何晓林,刘峰青,司香谷,李兰阶,南村,周鸿业,汪东,陈兰圊,郭振东等成立欧亚艺术研究会。1955年当选为徐州市政协委员,江苏文联委员。1957年6月调入江苏国画院任画师。 

 

         1957年,以傅抱石等为首的一代书画大家筹建了江苏省国画院。江苏省国画院成了之初,王琴舫就被调入。那个时代,是从不讲究什么“人际关系”与“走后门”等不良风气的,王琴舫被调入江苏国画院,全凭他的实力,可见王琴舫的画是那么的被认可。江苏国画院与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是全国成立最早的三大画院。一批大师级的书画家曾经参与筹办和在此工作过,如:吕凤子,傅抱石、胡小石、陈之佛、亚明,钱松喦、宋文治、魏紫熙、林散之、武中奇等。要知道江苏省国画院刚刚成立,据说被选入德条件是非常严格的。凡是那个时候被调入的,都会成为大家的,后来事实证明了。最为可惜的是王琴舫在江苏省国画工作仅仅两个年头,就不幸去世了,据说是工作过度,积劳成疾。要不然,王琴舫一定会与以上大家一样会成为大家的。

 

 

时光匆匆,一晃几十年过去,也许人们早已把他淡忘,而我们今天观他的作品依然不失大家水准,在我的心目中----王琴舫就是一位不折不扣花鸟画大家!

 
       目前,王琴舫与李兰作品市场的流通量依然不太多见,大部分都“藏在”藏家手中——不舍得出手。可见,王琴舫与李兰作品在徐州藏家的认可度是非常之大的。所以,王琴舫的作品的升值空间相对当前的价格还会很大的。
    
     三, 萧龙士, (1889~1990)字翰云,原名品一,斋名墨趣斋、堂号百寿堂,。清光绪十六年(1889年)出生于安徽萧县刘套乡萧场村,萧生前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安徽分会名誉主席、省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民盟盟员、省文史馆馆员、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常委。有《萧龙士画集》、《萧龙士蕙兰册》、《萧龙士百寿画集》、《萧龙士百寿纪念集》行世 。
 
      据资料记载“萧龙士先生自幼酷爱绘画。光绪二十八年,萧县创办第一所小学,开设绘画课,他得到更好的学画机会,后政局不稳,学习时续时断,直至 33岁,才经李可染等人介绍入上海美专插班二年级学习,得到潘天寿、朱闻韵等画家的指导,刻意学习徐渭、八大山人、扬州八怪的大写意花鸟画技法,深受吴昌硕以石鼓文入画的的影响和启发,追求苍润、厚重的艺术风格”。
     特别是他拜齐白石为师后,技艺又突飞猛进,据记载:“民国 38年,萧龙士远赴北平,拜齐白石为师,齐白石初见他的画,给予很高的评价。在北京期间,他还同李可染、李苦禅、许麟庐等人朝夕相处,切磋画艺,收益良深。1950 年当他再次去北京求教时,齐白石老人决定收为门徒,并在一幅新作的荷花上题道:“龙士画荷,吾不如也”。又在一幅万老少年上题道:“龙士为白石弟子,白石自谓不及也”。
 
       其实,“萧龙士于三十年代已在画坛崭露头角,他画的一帧《幽兰》被选送赴英展览,并刊入画册。四十年代先后在无锡、上海、南京、徐州等地举办多次个人画展和联展,均受到很高评价。民国36 年在南京的一次展出,轰动画坛”。报界评论:“此次展出作品的丰硕,内容的精湛,在南京历届画展中创造光辉的记录。”著名画家陈之佛、傅抱石、张书旗等观看展出后,称赞不已,在共同署名的一篇评荐文章中写道:“萧龙士先生精研六法,平素潜神苦志,悉心研摩,故下笔落墨,辄饶奇趣。囊于二届全国美展,读其所作兰石,洒脱有致,尤以墨荷,神姿疯爽,笔力雄健,大有八大风格,盖正不流平板,奇不入险恶,于狂怪中求理,于卤莽中求笔者矣!”

 

把萧龙士先生划为徐州书画家,可能有人会质疑:说他生在安徽,也曾在安徽任职,应该是安徽画家。现在此种争辩也没有错,因为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就在家乡或在一个斗方生活与工作,所以说就不能说一个画家生在哪就一定是哪里的画家。例如:齐白石、李可染都不是生在北京,但,大半生都生活在北京,如果说他们是北京的画家是可以的,也可以说李可染是徐州的画家或是徐州走出的画家。萧龙士先生“曾在历史文化名城徐州执教、生活了近半个世纪,常写“徐州爱我,我爱徐州”的书作,表达了他对徐州深厚真挚的情感”。所以,萧龙士先生也是徐州的书画家。其实,在五十年代之前(具体时间应在1953年)现在的萧县与砀山县还是隶属徐州管辖的,只是因为那时的需要,划归到安徽了,现在有很多出生“萧砀”的书画家还习惯地称之为徐州人,就是这个原因,他们与徐州的情缘是永远割舍不断的。在这十二位书画家中,像萧龙士先生这张种情况的还有:刘老耘、刘梦笔、欧阳龙。

 
 
       萧龙士在这十二位书画家中是最长寿的一位,活了101岁,他的艺术生命是最长的一个,所以他留在世上的作品也几乎是最多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萧龙士的作品价位不高。近几年,萧先生作品价位开始升温,价位在不断地涨了起来。其主要原因是:萧先生作品艺术造诣高——有收藏价值,收藏他作品的人数在不断增加,所以,萧龙士的作品价位在不断的涨价就不足为奇了。
 
 

       四,王仲博生于1901年,卒于1987年。出生在徐州沛县。查资料记载:“在七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他致力于书画的研究和探索,在山水、花鸟、书法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上追宋元,精攻明清,尤在石涛、石溪诸家艺术上得益颇多,形成了自己纵横恣肆、淳朴厚重的山水画风。花鸟则潜心于陈白阳、赵之谦、任伯年等人,既有婀娜之姿,又含刚健之骨。书法取法薛稷、赵佶等,形成了自己的个性,为世人所称道。”

 

 

 

 

 

 

王仲博少年时代主要受乡贤画家的影响,而另他才艺大长的时段应是他就读于南京艺专的时期。在此时期,他主要受业于刘海粟、谢公展、王东培、萧俊贤、等现代大家。
       在王仲博早期的画作中不难看出他深厚的功底于娴熟的技法,以他创作的花鸟画《紫云香割春天雨》为例:这幅作品是王仲博27岁时的作品,画的是岩壁下垂的紫藤,这幅作品除了表现出他深厚的功底和娴熟的技法外,与其他画家不同是“墨法”的变化,谈到“墨法”,就是用墨之法,“墨法离不开水,既是水墨,当以墨为体,以水为用。”“墨分五彩”,或“墨分五色”是对“墨法”一种形象的描写。“笔墨”成为中国画有别于“其他画种的本质特征。”在这里主要是指画家用墨或用色的变化。先从紫藤的藤蔓说起,一般画家画藤蔓都是用浓墨画起,其间或最后留有枯笔和淡墨的痕迹,而王仲博却运用墨中带色,在墨与色的变化之中来完成作品;花瓣的画法也区别于一般的画家:一般画家把花瓣画得非常浓艳,而王仲博却画得很雅韵——做到了淡中有艳,浓淡相间,自然而出;藤叶画得也是层次分明,线条与色彩变化多端,特别吸引人的眼球;水中的倒影与明月画得更加含蓄——朦胧的月亮下,花瓣飘落在水中,仿佛散发出沁人心腑的芳香,透出作者轻松而又别具匠心的创作心态。

      王仲博的作品前几年价位低迷,而近年来, 王仲博作品深受藏品的追捧,特别是在徐州当地的藏家中更是炙手可热。他山水、花鸟价位涨了起来,就连前几年一直无人问津他的书法,现在也有藏家喜欢起来,并且,也开始涨价了。
 
            五,刘老耘,原名刘惠民,号金蟾溪上人、香雪轩主、石烟、借庵、墨耘老人、老耘等。生于1907年,卒于1999年。原籍安徽省砀山县,当时属徐州管辖,于1911年迁至萧县杨楼镇迎风口村。生前为安徽省文史馆馆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国画之乡萧县书画院名誉院长。
 
     刘老耘“出身书香世家,自幼好学,聪慧过人。琴棋书画、习武、悬壶、诗词、训诂……多才多艺。一生奢华风流,孤高狂放,淡泊名利,倜傥不羁。他青年时期以武术出名,困难阶段以医术享誉,盛世晚年以书画辉煌”。这是一段资料记载,后经我调研,确实如此。
     先从他的画说起,刘老耘画学“清初四僧”中的二位——“八大、石涛”。八大山人笔墨特点是:“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画法简捷、“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所以,八大山人(别名朱耷)虽是清末明初的僧侣画家,但,他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是非常大的。石涛擅山水,兼工兰竹及书法。“作品笔法流畅凝重,松柔秀拙,尤长于点苔,密密麻麻,劈头盖面,丰富多彩;用墨浓淡干湿,或笔简墨淡,或浓重滋润,酣畅淋漓,极尽变化;构图新奇,或全景式场面宏阔,或局部特写,景物突出,变幻无穷。画风新颖奇异、苍劲恣肆、纵横排奡、生意盎然。其花花鸟、兰竹,亦不拘成法,自抒胸臆,笔墨爽利峻迈,淋淋漓清润,极富个性”。这里不是说刘老耘完全掌握了“八大、石涛”的绘画技法,而是从“八大、石涛”的绘画中或从研究中吸收一种内涵与精神,抑或是一种“个性”的契合。八大与石涛的绘画都赋有突出的个性,这也是刘老耘为什么喜欢的原因,因为刘老耘本身就是一位个性特别突出的人物。以一资料记载为例:“老耘先生一生坎坷,终生蛰居乡里,寄情笔墨。建国后因成份高,历经磨难,几历窘迫。他豁达洒脱,忘情于书画艺术,甘于清苦,疾俗恶媚,不慕名利。对有僚气者或附庸风雅之假道学,吝赐片纸只字。一九九八年,中央电视台派采访组来访,几追不着,周折几地,最后在一间茅屋中方才如愿。制片者最终用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片名:《千里追踪访老耘》”。
 
     还有例子也可以表现出刘老耘的突出个性,一,据记载:“五十年代初,与萧龙士先生同去北京,以书法见示齐白石,得齐先生盛赞:‘惠民笔墨活脱灵动,日后定不让张癫醉素也!”二,传说版本:曾与萧龙士先生同去北京拜齐白石为师,当见到齐白石的作品时,自认为还没有自己画得好,所以就没有同意拜师,而萧龙士当时却拜了齐白石为师。我们今天不能追究这个传说是否真实,或评价这传说今天看来是怎么怎么错了,但,至少是与刘老耘的突出个性是相吻合的。
 

    值得一提是刘老耘书法,他的书法以草书见长,个人风格非常突出,“书风雄浑酣畅、飘逸飞动”。资料记载:“刘老耘与一代名家李可染、李苦禅、王青芳、许麟庐、萧龙士交厚。先生晚年,声誉日隆,洛阳纸贵。虽足不出户,然居高声远。京城名家、四海学者,多有书信往来,或谈艺论道,或索赐墨宝,或盛情力邀,先生淡淡然,每日门庭若市,求访者多源自四海。八十年代后,萧县书画院分别在北京、上海、合肥等地为老耘先生举办书画展,在学术界获得崇高的赞誉”。 

    刘老耘书画作品的主要收藏区域——徐州地区与安徽的北部地区。特别是近年来成为热门收藏书法家之一,价位也不断攀升。
 
 
      六,刘梦笔,笔名企江老人。生于1906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卒于2000年5月8日,终年94岁。祖籍萧县杨楼镇西北刘庄。地处黄河故道,牧野鹰扬。平畴无际,麦浪连天,硕果累累。累世耕读,家风纯朴。幼承庭训,得习书画。稍长接受学校教育,1926年江苏省立中学毕业后,考入浙江国立美专,亲受潘天寿,李可染,李苦禅,林风眠诸名家的指导,6年后,谢绝美专留校任教,回到江苏徐州,一直从事国画教学工作。 七,黄龙(1912—1998)号乐公,江苏宿迁人,长期定居徐州,彭城书派代表之一,现代著名书法篆刻家。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分会理事,徐州市文联委员。 写作中........
      
       九,马南圃,1915年生于唐店镇中河村,200288因病去世,享年88岁。

    马南圃,幼年秉承家训,天资聪慧,博览饱学。20岁考入徐州艺术专科学校,专攻绘画,得李可染张金石萧龙士王继诸大师亲授。他以坚实熟练的基本功,勤奋苦读的求学精神,聪颖过人的才气和广泛的艺术修养,深受师生们的赞赏。毕业后,马南圃以优异成绩考入国立杭州艺专,后因学校西撤,辍学回到故乡,毕生致力于诗、文、书、画的创作。

    载入《新沂县志》的有马南圃一幅《三仙洞》国画和对他的介绍:“马南圃善国画,作画50余年,山水花鸟皆精笔法灵活练达风格稳淡雅,自成一家。。。。。。”在国画领域,能称得上“自成一家”者,必有所创。他先是在民族传统中国画框架内进行探索创新,然后冲破樊篱,以古开今,中西融合,作品灵动鲜活,不断扬弃求变,超越自我,“创出引领一代古典绘画新风”。他作画,殚精竭虑,对艺术一丝不苟。他笔力凝厚爽利,立意高古;墨色浓淡相辅,清新雅洁。凡山水,“意在笔先”,大多表现幽深的境界和磅礴的气势。册页小品,气韵清雅,妙笔生花。画竹,无论风竹、雨竹、嫩竹、水竹,枝叶繁而不乱,劲利中现柔和;竹竿劲挺刚直,且多与石为伍,竹石一科,清高坚贞。他画兰,叶姿婀娜,柔中含刚,叶色墨绿油润有光泽,花纯无杂色,色彩鲜艳。他画梅、菊、鸟、兽、虫、鱼、虾以及渔舟、茅屋、琼楼玉阁、雁阵等,形神兼备。在自己作的画上题诗作赋,多是神来之笔,切题而又意韵无穷。他的书法,笔锋到处,墨分五色,神采飞扬,收放自如。他的小楷平稳温和,大楷工整雅驯。晚年对笔锋的控制和运用,得心应手,平实沉稳。教学生有一整套新颖的绘画主张和教授办法。写文章言之有物,有感而发,可谓一专多能的艺术大家,被江苏省国画界称为“全才”、“怪才”。他深谙中国画精义,又有自己的独创,李畹教授称先生的艺术成就可与南京“四老”齐名(胡小石林散之高二适萧娴 )。江苏省原国画院院长喻继高说过:“就马老的造诣在全省都是少见的。”

    南圃老人的画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颇受好评,部分作品被省市级博物馆所收藏,或被作为礼品赠送给外宾,流至海外。他在农村生活五十年,十分眷念牧歌般的田园生活。后移迁城市,仍居斗室半间,门前修竹一丛,室内一桌一椅一床一砚台,一柜图书。耄耋之后犹自学不懈,每日作画写字读书著述,从不间断。老人幼年在马陵山五华顶泉潮律院当过“寄法名和尚”,受道教佛学影响较深,一生澹泊名利,不追求显赫闻达,尤其是晚年作品,达到登峰造极的艺术境界,受到画界名流的肯定和好评。写作中........

 

 

   十,张之仁,1919-2002.2,男,汉族,江苏南通人。自幼酷爱书画,1944年肄业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1945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画科,1947年与王学仲、张南冥等人主编《新艺潮》《艺苑》杂志。1962年任徐州市文联副主席,1980年3月任徐州国画院副院长。
     学书由颜、柳转入行草,临写怀素、张旭草书多年,后又习”标准草书”,追求古朴飘逸之风格,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及在《书法》杂志等发表,被收入《江苏省书法作品辑》等。先后在重庆、徐州等地举办个人书画展。擅国画,通理论。美术论文发表于专业报刊。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美学学会会员,徐州国画院名誉院长,高级美术师。写作中........
    
       十一,李士岩(1925-2000),笔名可夫,世称夔公,法名可夫居士。1947年在苏州美专师从颜文梁教授。离校后,先后在上海青年文工团,北京中国青所艺术剧院,徐州五中等单位从事绘画及教学工作,培养了许多美术英才,如著名花鸟画家江文湛等。1984年在彭城大学美术系任教时即提出“写生为主,学食为尚,兼而有之,方能悟情入理,虚中求变”的创作思想。1980年因车祸截肢身残后,仍率学生往返泰山,黄山等。
 
  作品《出泥不染》、《懒猫》、《茶乡》、《大鸡》、《索道》、《墨葡萄》为中国美术馆收藏。自1984年起,先后在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美国旧金山中国画廊,中国台北等地举办画展,作品深受海内外名家,群众喜爱,流传很广。出版有《李士延画集》。写作中........
 
     十二,欧阳龙,1938年出生,安徽萧县人。1960年毕业于皖南大学艺术专科。自幼从师老画家萧龙士,后拜师李若禅先生。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协会员。曾任江苏省徐州国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欧阳龙先生自幼酷爱美术,少年时即拜乡贤赵宗基为师。及长,又拜师国画大师萧龙士先生,得其真传。1972年入京到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门下研习画鹰技法。由于欧阳龙先生功力深厚、谦虚勤勉,深得苦禅老人喜爱。欧阳龙治学严谨,于诗词、金石、书法、绘画诸业兼工。他的书画作品用笔恣肆、雄浑厚重、大气磅薄。先后被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城楼、齐石白纪念馆等单位收藏,并多次参加全国重大美术展览,成为中国当代颇具实力的书画名家。
   一九九二年到法国举办画展,获得极大成功,并得到法国总统希拉克的赞誉。回国后,欧阳龙先生创作了一张“鹏程万里图”寄赠希拉克总统,希拉克总统亲笔回信致谢。人民日报以《总统和画家情缘》为题进行了报导。欧阳龙先生为人淳厚耿介、不擅机巧、讷讷不多言语,而情感世界丰富且坦诚。为事豁达恢宏,不计于芥又不失严谨。他低调处世,毕生潜心书画艺术。他热爱家乡,曾为萧县获得全国“书画之乡”的盛誉和在徐州创办萧龙士纪念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任徐州国画院院长期间,为徐州书画走向全国起到了重要作用。
写作中........
 
  三十年代,在徐州有玉雕厂一座,产品出口日本,效益甚差。后来厂主邀请梦笔老人作画,凡买本厂玉雕者,赠送梦笔老人墨宝一张。因此梦笔老人享誉日本。后来抗战爆发,徐州沦陷,日寇威逼梦笔老人与其作画,老人宁死不从,日寇怒之,将其长女杀害。梦笔老人难过至极,决定此生不为名利。
 
  刘梦笔老人一生生活纯朴,不沾烟酒,要其墨宝者,无论职务高低,即使是平民百姓,老人乐给画之。老人尤其擅长写意花鸟,所写荷花,犹如出水芙蓉,使人心旷神怡,春风荡漾。国画大师萧龙士先生生前说过:“梦笔老弟的画犹如其人,干净、利索、秀气。”老人的作品先后在国内部分城市展出,并在法国巴黎举办的世界级画展中获奖,享有国际盛誉。
 
      
       八,杨墨泉,(1912—1994),原名杨默,字墨泉,生于徐州。幼时聪慧过人,尤喜绘画,后人徐州艺专学习中国水墨画,受教于李可染。后赴上海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深造,为刘海粟入室弟子。毕业后与作曲家马可在上海抗战宣传队做美工,其间结交很多知名人士,如田汉、聂耳、程十发、唐云等人。他师法各家,既擅于色彩,又侧重笔墨,在用笔上,可谓胸有成竹,豪迈奔放,法理森严,匠心独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先后在西安、洛阳、郑州、芜湖、庐山、景德镇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其作品题材以鸡、鹰、鸭、鹅、鸟等为主,偶作人物、山水。写作中........

 

      

 

 

购买请汇款至以下帐号,款到之日即将作品精细包装后,用顺丰或中国邮政快递寄出后,我们将短信告知:方便您的跟踪与查询。
开户银行:中国农业银行 户名:厉建华 卡号:622848 0454495203811
开户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户名:厉建华 帐号:6217993000161641504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 户名:厉建华 帐号:6222 0211 06008770038

开户银行:中国建设银行 户名:厉建华 帐号:6217 0012 5000 0678 817 开户行:徐州市复兴路支行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洲市云龙区户部山翰林街B5-36、37两汉画廊(两汉美术馆)

联系人: 厉建华
电话:0516 - 83378596 手机:(0)15996962958
通用网址:两汉画廊 中文实名网址: 两汉画廊 中文域名:www.两汉画廊.com 网址:www.xzlhhl.com
E-MAIL: xzlhhl@126.com

承诺:

新年伊始( 2017.1.1.)本画廊郑重承诺:

一,所售书画皆为真品。

二,书画来原:(1)直接从书画家处代理或订购;(2)直接从书画家处代理或订购。(3)两汉画廊聘请的著名鉴定家和行业内鉴赏团把关。

三,标识:在出售的书画背面均留有(厉建华)指印标记或签字。客户如要求可配有两汉画廊收藏证书,(证书样本可在两汉动态栏目中查找)此指印标记与收藏证书指印标记相符。

四,退换:退换:在收到作品7日内(无损毁)可自由退换;(退换时所产生的邮寄费和汇款的手续费用由买方负责)

通用网址:两汉画廊 中文实名网址: 两汉画廊 中文域名:www.两汉画廊.com 网址:www.xzlhhl.com
银行:中国农业银行 户名:厉建华 卡号:622848 0454495203811 银行:中国工商银行 户名:厉建华 帐号:6222 0211 06008770038 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户名:厉建华 帐号:6217993000161641504 银行:中国建设银行 户名:厉建华 帐号:6217 0012 5000 0678 817 开户行:徐州市复兴路支行 联系地址: 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户部山翰林街B5-36、37两汉画廊(两汉美术馆)。邮编:221000;联系人: 厉建华 电话:0516-83378596 手机:15996962958 QQ:2534794227 微信:XZLHHL 或15996962958
邮编:221003 E-MAIL:xzlhhl@126.com 邮箱
联系人: 厉建华 电话:0516 - 83378596 手机:(0)15996962958 QQ: 2534794227(两汉画廊) 540476623(两汉画廊)
两汉画廊ICP备案:苏ICP备05085915号 两汉画廊网站(www.xzlhhl.com)成立于:2004年12月29日

苏公网安备 320302020001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