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评郭公达先生八十年代的一幅山水
| 作者: 两汉画廊
| 阅读 6089 次
| 2012年02月01日 12:28
| 字体
[大] [小]
浅评郭公达先生八十年代的一幅山水
厉建华
郭公达先生是学院里走出来的画家,六十年代执教于安徽艺术学院(现为安徽大学艺术学院)。郭公达先生教学与创作并举,对中国画的研究始终没有停止过,他凭着扎实的基本功从传统中走出,特别对山水画的创作已形成自己的风格。郭先生早年也创作人物与花鸟画,后来,也许为了专心创作山水画而放弃了人物与花鸟。他学古博今,特别钟情于对黄宾虹的画法,可贵的是他并没有被其法所束缚,而是引其“法”“化为”己用,这让人想起当代有多少“学黄派”却始终无法跳出“宾翁”的窠臼。
郭公达先生作品特点主要以点线为主并注重笔墨结构,以他那凝重的皴法使其山水在“笔墨飘逸的点线表现中流动着清新的魅力”。他非常注重笔墨意韵,来提高作品的格调与品位。有人是这样评论他的:“他把笔墨视为自然、生命情调的显现,是天地生命的自我表达,是山川、烟云、河流、树林通过笔墨而获得的美的律动。因而,他的笔墨方式是以湿润清秀、率意飘逸与烟雨空灵为特征,而营造出厚重、深邃与寥廓的境界。”
有人说:“中国画笔墨的大气,不是一种表面形式的大、粗、重,不是剑拔弩张与锋芒毕露,而是内敛的、内正的,是符合中国画艺术发展规律,能准确把握审美取向的,是不急不火,恰到好处,是一种老到、老辣与成熟的表现。”而郭公达先生的山水画,就具备了“这种大气的笔墨、大气的意境、大气的胸怀。”
两汉画廊收藏的这幅山水,是郭公达先生画于1981年春天。此幅山水画咋从表面看——很平庸,但这个时期却是郭公达先生山水画的转型期,换言之,80年代之前,郭公达先生的山水画是在传统基础上的摸索与探索,这个时期称作——“探索期”。郭公达先生从80年代起画作有一次大变化与突破性的改变,这个时期称作---“转型期”。直到2000年初期郭公达先生山水画的才与80年代时期的画作又有所改变与突破,这个时期称作——“巩固期”。
此幅山水画是郭公达先生80年代初期“探索期”与“转型期”的碰触与交替,这其中还不乏有“探索”的意图,画中采用大胆地用水化作淡墨进行泼墨,在画面尚未干透之时,勾勒出山体、岩石、树木,来追求氤氲苍茫之感。观此画中确实透出娴熟的笔法与苍茫的老辣感。而画面中点缀的朱砂红点恰到好处的表现出画龙点睛的效果,使整个山体在升腾的雾气动了起来。画中的上款看似缺憾,其实却是那个时代真实的印迹:80年代还是计划经济时期,那时的画家还很少有卖画的,都是有工作单位的,赠送画作就是为人民服务。再加上是“名家款”就是现在也不影响其画的价值。

附:郭公达,1931生于安徽省萧县,1961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同年9月任教于安徽艺术学院(现为安徽大学艺术学院),1987年被评为教授(一级美术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任安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安徽省政协书画社常务副社长、黄山画会副会长等职。郭公达长期从事中国画的研究、教学和创作,尤以山水画见长。其作品风格浑厚洒脱、沉雄苍劲。所作小品,疏密有致,简约有神。
郭公达曾在合肥、南京、上海、厦门、深圳、北京等地举办过个展和联展。
郭公达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有些还选送日本、美国、意大利、德国等国展出,博得国内外广大观众的好评,并被一些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1986年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了《郭公达山水画册》,1990年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了《郭公达画集》,1992年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了《郭公达画集》,并编入中国当代艺术家画库。1998年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精装大八开《郭公达山水画选集》。《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画山水部分、《中国三峡百景图》、《中国年鉴书画选》、《世界华人美术名家年鉴》等都收编了他的作品。另外,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全国政协礼堂都收藏和陈列了他的山水画,传略被编入多部名人大辞典。